(一)一般性行業(yè)留抵退稅 根據《財政部 稅務總局 海關總署關于深化增值稅改革有關政策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 海關總署公告2019年第39號)(以下簡稱“第39號公告”)規(guī)定,自2019年4月1日起,符合條件的一般性行業(yè)納稅人可以向主管稅務機關申請退還增量留抵稅額。 (二)先進制造業(yè)留抵退稅 根據《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于明確部分先進制造業(yè)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政策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公告2019年第84號)(以下簡稱“第84號公告”)規(guī)定,自2019年6月1日起,符合條件的部分先進制造業(yè)納稅人可以自2019年7月及以后納稅申報期向主管稅務機關申請退還增量留抵稅額。這里的部分先進制造業(yè)納稅人,是指按照《國民經濟行業(yè)分類》,生產并銷售非金屬礦物制品、通用設備、專用設備及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銷售額占全部銷售額的比重超過50%的納稅人。 根據《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于明確先進制造業(yè)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政策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公告2021年第15號)(以下簡稱“第15號公告”)規(guī)定,自2021年4月1日起,符合條件的先進制造業(yè)納稅人可以自2021年5月及以后納稅申報期向主管稅務機關申請退還增量留抵稅額。該政策在第84號公告的基礎上,將生產并銷售“醫(yī)藥”“化學纖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電氣機械和器材”“儀器儀表”銷售額占全部銷售額的比重超過50%的納稅人納入先進制造業(yè)留抵退稅政策的適用范圍。 在判斷納稅人是否符合先進制造業(yè)留抵退稅政策的適用范圍時,需要把握三點: 一是行業(yè)判斷的標準。不是直接按照納稅人登記的行業(yè),而是根據相關業(yè)務的銷售額占比判斷。 二是銷售額比重的計算區(qū)間。銷售額比重根據納稅人申請退稅前連續(xù)12個月的銷售額計算確定;申請退稅前經營期不滿12個月但滿3個月的,按照實際經營期的銷售額計算確定;經營期不滿3個月的,需要待實際經營滿3個月后再計算確定。 三是銷售額占比的標準。相關業(yè)務銷售額比重必須超過50%,比重恰好等于50%的納稅人不得按先進制造業(yè)政策申請增量留抵退稅。 二、適用條件 對于一般性行業(yè)留抵退稅,需要同時滿足五個條件:一是自2019年4月稅款所屬期起,連續(xù)六個月(按季納稅的,連續(xù)兩個季度)增量留抵稅額均大于零,且第六個月增量留抵稅額不低于50萬元;二是納稅信用等級為A級或者B級;三是申請退稅前36個月未發(fā)生騙取留抵退稅、出口退稅或虛開增值稅專用發(fā)票情形的;四是申請退稅前36個月未因偷稅被稅務機關處罰兩次及以上的;五是自2019年4月1日起未享受即征即退、先征后返(退)政策。 對于先進制造業(yè)留抵退稅,沒有連續(xù)六個月增量留抵稅額均大于零且第六個月不低于50萬元的條件,只要求申請退稅的當期增量留抵稅額大于零,其他條件與一般性行業(yè)留抵退稅相同。 實務中判斷納稅人是否符合享受條件需要注意以下四點: (一)正確理解“增量留抵稅額” 一般性行業(yè)留抵退稅政策和先進制造業(yè)留抵退稅政策中可以申請退還的增量留抵稅額,均是指與2019年3月底相比新增加的期末留抵稅額。對于2019年4月1日以后新設立的納稅人(包括2019年4月1日后新登記的一般納稅人),默認其2019年3月底的留抵稅額為零,因此其當期的期末留抵稅額即為增量留抵稅額。比如,納稅人自2021年8月1日起登記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所屬期8月的《增值稅及附加稅費申報表(一般納稅人適用)》上的期末留抵稅額為100元,則該納稅人當期的增量留抵稅額為100元。 (二)正確理解“連續(xù)六個月” 一是“滾動計算,期期均算”。比如,2019年4—9月稅款所屬期是一個連續(xù)期間,期間內每個月的增量留抵稅額均要大于零,若2019年6月的增量留抵稅額等于零,則自6月終止計算,需要從2019年7月稅款所屬期重新計算“連續(xù)六個月”。 二是“不得重復,一年最多兩次”。納稅人取得退還的留抵稅額后,若想再次申請留抵退稅,需要重新判斷是否符合條件,即此前已申請退稅的“連續(xù)六個月”,不能再次作為判斷期間參與計算。比如,納稅人2020年1—6月稅款所屬期符合條件并辦理退稅后,下一個“連續(xù)六個月”的計算期間應從2020年7月稅款所屬期開始。換句話說,納稅人在一個會計年度中,最多只能申請兩次退稅。 (三)正確適用“納稅信用等級” 一是納稅信用等級為M級、C級、D級的納稅人均不符合條件。二是根據納稅人申請留抵退稅當期的納稅信用等級判斷是否符合規(guī)定條件,即以納稅人向主管稅務機關提交《退(抵)稅申請表》時的納稅信用等級確定。如果在申請時符合條件,但退稅后納稅信用等級被調整的,不需要追繳已退的稅款。 (四)正確判定“未享受即征即退” 如納稅人在2019年3月31日前申請即征即退且符合政策規(guī)定,于4月1日后收到退稅款,屬于“未享受即征即退”的情形,可以按規(guī)定申請退還留抵稅額。需要注意的是,納稅人按照第39號公告、第84號公告和第15號公告規(guī)定取得增值稅留抵稅款的,不得再申請享受增值稅即征即退、先征后返(退)政策。 三、計算方式 一般性行業(yè)留抵退稅政策規(guī)定,允許退還的增量留抵稅額=增量留抵稅額×進項構成比例×60%.先進制造業(yè)留抵退稅政策規(guī)定,允許退還的增量留抵稅額=增量留抵稅額×進項構成比例,沒有60%的比例限制。上述公式中進項構成比例的計算口徑相同,均為2019年4月至申請退稅前一稅款所屬期內已抵扣的增值稅專用發(fā)票(含稅控機動車銷售統一發(fā)票)、海關進口增值稅專用繳款書、解繳稅款完稅憑證注明的增值稅額占同期全部已抵扣進項稅額的比重。在計算時,應注意以下要點: (一)進項構成比例計算起點始終為2019年4月 不論納稅人何時申請留抵退稅,進項構成比例計算周期的起點只能是2019年4月。如納稅人在2021年7月稅款所屬期申請留抵退稅,進項構成比例計算期間為2019年4月稅款所屬期至2021年6月稅款所屬期。 (二)進項構成比例的分子不能隨意擴圍 進項構成比例的分子,僅指增值稅專用發(fā)票、機動車銷售統一發(fā)票、海關進口增值稅專用繳款書、解繳稅款完稅憑證注明的增值稅額。其他扣除憑證不在范圍內,如收費公路通行費增值稅電子普通發(fā)票、購進國內旅客運輸服務取得的非專票抵扣憑證(電子普通發(fā)票,注明旅客身份信息的航空運輸電子客票行程單、鐵路車票、公路、水路等其他客票)、農產品收購發(fā)票或銷售發(fā)票等。 (三)進項稅額轉出不影響進項構成比例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取消增值稅扣稅憑證認證確認期限等增值稅征管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9年第45號),在計算允許退還的增量留抵稅額的進項構成比例時,納稅人在2019年4月至申請退稅前一稅款所屬期內按規(guī)定轉出的進項稅額,無須從已抵扣的增值稅專用發(fā)票、機動車銷售統一發(fā)票、海關進口增值稅專用繳款書、解繳稅款完稅憑證注明的增值稅額中扣減。 (四)一次性轉入的待抵扣不動產進項稅額 對納稅人前期待抵扣的不動產進項稅額,在2019年4月1日后可以一次性轉入,在轉入當期,這部分進項稅額視同取得專用發(fā)票的進項稅額,參與進項構成比例的計算。在當期形成留抵稅額的,可用于計算增量留抵稅額。 (五)加計抵減額不參與留抵退稅的計算 生產、生活性服務業(yè)納稅人按規(guī)定計提的加計抵減額,直接抵減增值稅的應納稅額,不屬于增值稅抵扣鏈條的范疇,所以加計抵減的期末余額不能比照留抵稅額申請退還。另外,加計抵減額是按照納稅人當期可抵扣的進項稅額計提的,留抵稅額的來源同樣是當期可抵扣的進項稅額,納稅人申請留抵退稅只是提前使用了留抵稅額,其在退稅后按規(guī)定申報進項轉出,調減期末留抵稅額,相當于進項稅額已經使用,而不是因為不能抵扣而轉出,因此同時享受了加計抵減政策和申請留抵退稅的納稅人,不需要因為取得了留抵退稅而調減加計抵減期末余額。
老師你好,公司自2020.4開始升級為一般納稅人?,F申請增值稅加計抵減,請問用于判斷是否符合加計抵減政策條件的銷售額這個周期怎么填寫呢?
老師,最新的留抵退稅政策條件是什么,汽車銷售公司和建筑公司可以申請嗎
老師,最新的留底退稅,我們建筑公司可以享受嗎?我看上面有電力熱力等這些占全部銷售額的比例超過50%,怎么理解,我們沒有這個是不是就不能享受
老師你好,我們公司在新建期間,產生了五十多萬的待認證進項稅額。請問一下,可以適行留抵退稅政策么
您好,徐州高新區(qū)稅務局提醒您:根據國家稅務總局2022年第14號公告及財稅2019年第39號公告,您單位符合留抵退稅條件,在完成增值稅申報后,您可以在電子稅務局提交留抵退稅申請。退稅申請請您在本月增值稅申報期內提交。 老師現在又可以增值稅留抵退稅了嗎?這個政策不是今年就不能申請了嘛
你好老師 考稅務師需要什么文憑?
老師,第一次核算成本,進銷存匯總,按現有數據核算出來,7月結余有負數,不管了直接提交可以的嗎?反正也是不準的
免抵退稅申報匯總表中的免抵退稅出口銷售額(人民幣與增值稅及附加稅費申報表中的免抵退辦法出口銷量額金額是一樣的嗎
請樸老師解答,請問老師,選項C怎么理解,答案是籌資活動,我個人認為租賃負債本質不是籌資,本質是企業(yè)就是缺那一項資產,才把它租進來,可以算經營活動
法人注冊賬戶登錄電子稅務系統,怎么注冊,是不是自然人那?注冊了用法人身份進是不是就是公司的電子稅務系統
像我們會計在一家公司全職交社保,又幫著其他公司做賬每月給我2000/家,那我的工資在其他公司個稅申報系統里面也是正常報工資收入嗎?那社保會不會有什么風險提示說繳了工資沒繳社保?這種多家任職的咋辦?
有基本戶,又在異地開了個一般戶,那可以換成一般戶發(fā)工資,繳社保,扣稅,轉貨款嗎?
您好老師,就是我公司控股了一家子公司,然后給他轉了投資款,備注的是我母公司做的是長期股權投資,子公司做的是實收資本對嗎?
老師賣東西對方不要票,賣貨還要加稅點嗎?
教材里的360/1000. 這個1000怎么來的?